“苏生,你即刻传令下去,务必妥善安置好兄弟们的身后事宜,并全力救治伤者。三日后,本王进京。”
苏生目睹秦天这般模样想要劝阻,“王爷……”
秦天摆手打断,“不必多数,十年了,十年了,是该回去看看他们了。”
“如果他们提前死了,母亲的账要和谁算?本王的账要和谁算?”
四大战将知道北凉王决定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阻止,所以不再规劝。
身处北凉谁还没有血海深仇。
只要王爷愿意献上头颅又何妨!
再说了,王爷虽然身在北凉,却不是只知道打仗杀人。
天下棋盘虽然错综复杂,但王爷也有出手的底气。
十年来的仇恨是该清算了。
年轻太监一行人血都吓凉了,北凉王进京是为了……
此刻几人瞳孔猛然收缩,只见北凉王从北胡被杀的宗师身体中缓缓拔出一把沾满腥红血迹的唐刀。
只是鲜血却丝毫没有滴落,就像是被唐刀吸收一般,几个呼吸间血迹完全被吸收,露出漆黑如墨的刀身。
“圣旨和口谕本王已经收到,本王很满意,你们可以上路了。”
在年轻太监一行人惊恐的目光中秦天由下而上全力一斩。
瞬间刀势裹挟阴邪黑气斩出。
仔细一看,黑气中仅微微带有褐色。
此刀名为人屠。
年轻太监被秦天威压锁定没有丝毫逃跑的机会,几人瞬间全部被拦腰斩断。
就连远方落日的余晖都有一抹被黑暗吞噬。
“京城,不要让本王失望啊!!”
大齐,京都,御花园。
一男一女坐于亭中下棋,太监宫女安安静静地在远处等待着主子们的吩咐。
就连打扮极为雍容华贵的妇人们都安安静静在远处呆着生怕打扰到大齐最有权势的二人。
二人正是大齐皇帝秦青山和太后文琴。
“母后……”
齐皇秦青山满脸愁容,欲言又止。
太后一眼就看穿皇帝想说些什么。
即使在深宫后院,太后对于朝堂之上所发生的事一清二楚,就连皇帝秦青山都要时不时地来请教。
太后见到自己没有出息的儿子有些生气,却咬咬牙装作不咸不淡地道,“皇帝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齐皇秦青山丝毫没有察觉太后眼中的不喜,甩掉手中的白棋愤怒道,“母后可能收到消息了吧,司礼监消息,前往北凉的小太监魂牌熄灭,秦天这个逆子又杀了朕的钦差。”
秦青山咆哮之声让妃嫔,宫女,太监全部低下了头。
看似畏惧帝王之威实则各有心思。
看到皇帝如此恼怒,太后也没有了下棋的心思,放下棋子。
太后不以为然,“死了个太监而已,皇帝为何动怒?”
齐皇秦青山余怒未消,“母后,这个逆子已经杀了朕派出的钦差十三人,十三支钦差队伍全都死于非命,骨头渣滓都不剩,就连圣旨有没有传到儿子都不清楚。”
“还特么的说是马匪截杀,哪里的马匪敢截杀朕的钦差,那可是百人规模的队伍,有宗师境坐镇的队伍。”
“这个小畜生,每次都只有要钱要粮的时候和朝廷联系,他是拿朕当免费的钱庄和粮行了吗?”
“老七这个逆子,根本就没有把儿子放在眼中。”
秦青山越说越生气,直接暴起粗口。
太后知道自己儿子的脾性和最在乎的东西。
面子!
为了面子秦青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十年来要是不是自己拦着,他早就派遣大内的金刚境强者强行接收北凉军权,然后把秦天关进天牢天天吊起来打。
有事没事打一顿,作为饭后的消食运动。
丝毫不知,北胡人可不是好惹的,镇北王生死全族几乎死绝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一年北凉全境几乎全部失守,北疆地区大部分失守,人口被屠杀被掠夺的。
北凉九郡八十一县几乎十室九空,幸存的老百姓不是在死人堆里躲过一劫,就是早早地躲进深山之中与野兽抢夺地盘。
北胡人也因此度过了灭族危机。
目前北凉的稳定都是秦天到任之后组织幸存的老百姓和镇北王大军残余部队作为班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期间还解救了不少被掠夺的老百姓,这才有了现在的北凉。
但在当权者的眼中,这些都是理所当然,干得好,就是朝廷的功劳,干不好是你的过错。
在太后的眼中,让一个莽夫在前面挡刀是个划算的买卖,只是这个莽夫似乎成长得太快了些。
快到似乎难以控制。
但太后依然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
是人总有弱点,没有就创造弱点。
所以,主动提出太后身体不好就要驾鹤西去的消息,让皇帝下旨北凉王让其速速归京,并且沿路散布消息。
北凉王如果不进京都,那就是不孝,全天下都知道的不孝。
虽然他们知道秦天根本就不在乎这点名声。
太后想起前些时日皇帝来问对策,而自己主动说出这个不吉利的主意。
皇帝没有心疼而是满眼的,“你是什么东西,也能在老七那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不知道你和老七的关系比北胡的冬天还要冰冷吗?老七肯定不要孝子贤孙的名声,直接无视,甚至继续杀钦差。”
“那个畜生就算是朕死了,那个畜生也只会放鞭炮庆祝,连个酒席都不会摆,能出北凉就有鬼了。”
太后都八十一了,差点被气得去见先帝。
老嬷嬷顺了半天气才缓过劲来,这可是亲儿子,是唯一的儿子,打死了就没了。
就成白发人送白发人了。
关键是皇帝一点都没有察觉太后的异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还一直出现在太后面前碎碎念。
当然皇帝言语中更加在乎的是拿太后的身体做文章,百官和史书要把自己喷死。
不仅是太后的身子骨看上去比朕还强,更主要的是名声问题。
太后心中母爱尚存,看着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头,依旧像在看小孩一般。
当时,太后缓了缓,提出了云嫔之墓可以做点文章。
二人一拍即合。